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台灣的能源真相----與經濟日報切磋


上週經濟日報刊登「必須面對的能源真相」系列四篇社論。個人拜讀後深感我國新聞界對能源的了解近來有長足的進步。

社論中指出電業法不足以自動創造綠電需求,指出再生能源發電需要比核能或火電大上百倍面積才能產生同樣電力,指出再生能源裝置達到電網一定比例時就需要更多的「備用機組」,指出綠電價格昂貴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最後更提出能源政策首重「三穩」:穩住供電、穩住電價及穩住碳排。以上論述再再都顯示媒體對複雜的能源議題己有深入的掌握。

本文鷄蛋裏挑骨頭,針對該系列社論某些論述提出一些淺見與經濟日報討論



1. 日本綠能  
社論中提及日本在311核災後,推動綠能成果顯著。但實際上日本風力、太陽能供電佔比在311 核災前與今日相較,僅由1.1%增加為4.7%5年來增加3.6%實在稱不上成果顯著。但這已是日本在核電全部停擺,全國嚴重缺電情況下,傾全國之力,努力5年才達到的成果。日本目標在203015年後)將風力、太陽能供電佔比進一步提高為8.7%。今日蔡政府要在10年內將風力、太陽能供電佔比由目前的1.5%增加為16%,只要參考日本例子即知前途堪慮。  

2. 綠能產值
社論中將政府宣稱再生能源產值將高達1.7兆及增加10萬個就業機會稱之為〝漂亮的數字〞,可能也是美麗的誤會。假設有人建議將目前運作良好的造價五千億的高鐵及造價六千億的台北捷運全面折除重建。並聲稱如此可創造1.1兆的基礎建設投資及50萬人的就業機會,豈不要為人視為發神經。但為何政府要將運作良好的核電廠除役,為了彌補核電除役的電力缺口要花1.7兆元補足並聲稱可創造10萬就業機會這種著荒誕不經的政策竟成為〝漂亮的數字〞,這誤會可大了。

3. 發電演進
社論中提及台灣電力供應由水力而火力而核能,是一個演進的過程。但實際上太過簡化,火力應細分為燃煤發電(煤電)及燃氣發電(氣電)。兩者供電量均超過核能,均極為重要。但煤電、氣電特性極為不同,不宜混為一談。煤電供應穩定及價格低廉兩項優點是氣電遠遠不及的。我國發展氣電在核電之後。所以我國電力演進應分為四個階段:水電、煤電、核電、氣電。我國近年電價高漲完全是因為多年來煤電、核電兩種基載電力建設不足,大量增設燃氣電廠所致。以火力將兩者一筆帶過會忽略因煤電、氣電本質極為不同對台灣造成的影響。日本政府對兩者不同極為了解重視,日本目前氣電占比46%,日本目標是在2030年將氣電佔降低約20%,希望屆時氣電佔比降為27%。我國政府目前將氣電作為綠電的〝備胎〞,萬一綠電達不到20%,即以氣電補上缺口,與日本穩健做法背道而馳。   

4. 能源轉型
社論中一再提及能源轉型。何謂能源轉型?今日政府的能源政策目標可稱之為能源轉型嗎?今日政府新能源政策費盡全力目標是在2025年由再生能源提供20%電力,換句話說火力(煤電、氣電)將提供80%電力。今日台灣火電共提供75%電力,核電及再生能源提供了25%電力。窮忙了10年,花了1.7兆大洋的結果是火力發電佔比提高,這就是新政府的〝能源轉型〞?試問今日台灣還有誰提得出較民進黨政府野心更大的再生能源規劃?如果蔡政府如此雄心勃勃的規劃結果竟是提高火力發電供電比例,台灣還有什麼資格談能源轉型?〝能源轉型〞口號是很響亮,但在台灣是否可行不是一目瞭然?即使核電延役,火力發電在未來30年仍將是台灣最重要的電力來源是鐵一般的事實,大家不應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本文雖提出數點淺見與經濟日報切磋,但個人贊同該系列社論主要論點,政府仍應詳細參考該系列社論做為制定能源政策之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